清朝官员大多数是科举入仕。作为文人,他们有可能成为文字狱的牺牲品;作为官僚,他们又是文字狱的制造者或帮凶。他们一方面不愿意自触文网,身死家破;另一方面不愿因为贯彻皇上谕旨不力,不能严究文字之责而获罪。于是他们只有向着谨小慎微、没有节操的方向发展。中国文化人的气节从此每下愈况。
这就是清朝啊,那些在后世,在梁鹏飞所生活过的那个时空,捧着那些满清枯朽的趾骨伸出他们舌头猛舔的走狗们所宣称的康乾盛世,被那些辫子戏们迷们所吹捧出来的康熙大帝,乾隆大帝。(牢骚多了点,不过不吐不快。这都是还没吐完的删节版本……跟乾隆和康熙大帝学的。)
而令梁鹏飞意外的是,居然在南洋找到了此书,而且还是最初的明天启元年本,而现如今老梁家得以制造出水雷,此书可谓是功不可没。
到目前为止,蟹王岛上一共生产了一千八百余枚水雷,梁鹏飞却不论是南洋与荷兰人之战,还是那虎门炮台防卫战之中都一颗也没有用,而全都都留着,为的,就是等待着那些英国佬的到来。
长江,镇江城东二十余里,南运河与长江汇流处的长江江心岛上,面色阴沉,表情难看的一众大清高官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兴高采烈的英国佬跳上了早就准备好的小舟,向着远处的英国战舰行去。
“这些家伙终于滚了。”和珅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疲惫的脸庞上露出了一丝庆幸,还有轻松,他这话,道出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声,是的,这些该死的外化蛮夷终于被赶走了。
“割地求和,这可是我大清国自建国以来,尚未有过之耻,想不到,会经我等之手……”阿桂抚着那雪色的长须,无限苍凉地哀叹道。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阿桂整个人瘦了一大圈,原本只是斑白的须发,如今尽成白霜。
“大帅,您保重啊。”福康安眉头紧皱了起来,上前一步,扶着了看起来犹如风烛残年的老阿桂,昔日福康安入军旅,就一直在阿桂的手下,而阿桂对他甚是照顾,所以,福康安仍旧以过去的称呼来唤这位当朝首辅,以示亲近。
“是啊,相爷,其实咱们这也算不得割地求和,不过是将那一个不知名的小岛相租予那些英夷罢了,跟澳门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海兰察也不忍地劝道。
阿桂微微地摇了摇头,朝着那福康安沉声道:“瑶林,立即让水师和两岸兵马尾随跟进,看看那些英夷是否信守承诺,全部退往长江口外。”
“大帅放心,我已经让他们去办了,江面风大,咱们还是早些回江宁府吧,这些日子,大帅您已经操持得够累的了。”福康安点了点头,却没有放开搀扶着那阿桂的手。
看着那阿桂等人的背影,和珅几不可查地摇了摇头,阿桂这家伙看样子真是心灰意冷了,不过,对于和珅而言,正被旁边的大内侍卫郑重地捧在手上盒中的那份条约上签字的是阿桂这位当朝首辅,而不是自己,这才是让他唯一觉得稍稍欣慰的事情。
只是让和珅最担心的是,这份镇江条约若是公布于天下,不知道会引发多大的动荡与不安。
“欢迎你们,我的朋友,从你们的表情上我已经看出一了,你们一定获得了成功。”站在那旗舰狮子号上的梁三槐看到了马戛尔尼等着带着发自内心的快乐笑容顺着那绳梯爬上了甲板之后,领着那小斯当东从船尾的尾楼上走了下来,向着这些谈判成员打起了招呼。
“啊哈,我亲爱的朋友,亲爱的梁,你还真是我们的福星,看看这是什么,镇江条约,今天,这个帝国的首相,终于在这份条约上签下了他的名字。”马戛尔尼显得有些语无论次,是的,太高兴了,他们居然真的做到了,虽然他们一直相信自己能够做到,但是现如今,成功摆在了眼前时,反而有一种恍若梦中之感。
“恭喜您,尊敬的大使先生,全英国,甚至是整个欧洲都会记住您的名字,因为您叩开了这个帝国封闭了数百年的大门。”梁三槐弯起了嘴角,向着这位年纪一大把,却兴奋得像是个小学中文得了一百分的年轻人似的英国大使小小地甩上了一记马屁。
“不不不,我亲爱的朋友,如果没有你的指点,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让那些该死的,顽固到极点的清国首相和那些大臣们同意我们的条约,虽然条约的内容修改了不少,但是,至少我们获得了胜利,我相信,只要这个帝国的大门被我们橇开了一条缝,那么,他们将永远无法将它关上,我可以保证。”马戛尔尼真诚地向梁三槐行了一礼道。“谢谢你,大英帝国的朋友。”
“这并没有什么,只不过你们没有我了解这个国家,还有这个国家的官员罢了,否则,以您的智慧,早晚都会弄明白这些事情的。”梁三槐笑了笑解释道,一脸云淡风清的样子被这些使节团的成员当成了荣辱不惊,不禁又高看了这个东方人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