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国殇(七下)自从唐公李渊升迁为卫慰少卿,负责掌管三镇粮草军械后,他已经很久不干涉护粮军运作这次猛然在军中吹起号角来,将士们皆大吃一惊,须臾,校尉以上将领聚齐,立于帐下,静待唐公吩咐
“东征大军来信,前日已与高句丽签订城下之盟高元小丑称臣,愿割萨水以北所有土地给大隋,永不反悔!”唐公李渊朗声对大伙宣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护粮军众将校平素于李旭、刘弘基等人交往密切,受对方的影响太重,对于此番东征的前景,都不抱什么乐观态度猛然听捷报传来,大伙悬在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登时落地,彼此之间互相击掌,大声欢呼
唐公李渊脸上却未带出半点儿喜悦之色,轻轻按了按手臂,压下大伙发出的吵闹,继续说道:“许国公宇文述同时遣快马来信,说军中粮食缺口甚巨,请护粮军速运十万石粮食到马砦水西岸接应!”
话音落下,众人俱是一愣许国公宇文述和唐公李渊彼此之间素来不合,这一点人尽皆知若是大军已经锁定胜局,他万没有在这个节骨眼上把功劳分给唐公一半儿的道理刹那间,众人脸上的表情由喜悦变为困惑,几个心思缜密如长孙顺德、陈演寿、马元规等,眼中已经露出了一片忧虑
“怕是军粮已经断了!”陈演寿第一个站出来,忧心忡忡地分析道虽然作为李府首席幕僚,他知道宇文述求援的消息却并不比其他人早大军告捷的信使今天上午才到达皇帝陛下的御帐,而宇文述的求粮信紧跟着报捷信使的马尾就追了过来
“现在向马砦水送粮,沿途还要防备乱匪袭扰,快也得七天才能到!”唐公府侍卫长钱九珑低声补充论谋划,他自认不如长孙顺德等人论行军打仗的经验,在座众人却没有一个高得过他
“若能送到还好,最怕莫过于高句丽人言而无信!”马元规的话把众人的心情一同打入了十八层地狱在辽东城下,大伙已经充分领略过高句丽人的狡诈与无信,如果他们假意求和,待宇文述等人撤军时再衔尾巴来追,沿途处处截杀,没有粮草支撑的三十万隋军危在旦夕
“宇文述这个老匹夫,居然不早些告诉咱们他断了顿!”钱九珑的眼睛登时就红了起来他从过军,知道当兵的苦与难如果真的战败了,将领们被俘后还可以投降敌国,或作为俘虏被对手拿来换取赎金,而士兵们能剩下的只会是一个无头的身子
高句丽集倾国之兵,才凑了二十余万众没有一个将军敢冒险收留比本部人马还多俘虏,从秦将白起到楚霸王项羽,对于人数远超过本军的降卒只有一个处理手段其中原因未必全是他们天性残忍,更大程度是因为没有更安全的解决办法
况且,高句丽人开化未久,性子本来就比中原人野蛮
军帐中瞬间就安静了下来,众将士面面相觑,脸色比冻过的雪还要苍白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刘弘基叹了口气,第一个站出来说道:“如果事实真如陈大人所料,恐怕没等咱们把粮食运到,大军已经溃了但无论如何,咱们不能坐视大军灭亡不理不如先凑两千匹战马,轻装运送一万石粮食过去救急然后,唐公再禀明圣上,调集民壮徐徐发粮,力争能救更多的人回来!”
“只怕圣上不肯相信大军会战败!”陈演寿苦着脸,惨笑
如果不是熟知宇文述的秉性,李渊麾下众幕僚也不敢推测大军会遇到风险眼下,皇上正沉浸在伐辽功成的喜讯中这个节骨眼上有人跟他说宇文述可能大败而归,不被他当做故意搅人雅兴才怪
唐公李渊在皇帝陛下面前本来就不受宠,平素跟宇文述又不和睦,他去提醒大军已陷入危急,即使不受责罚,也没有人会相信想到这,大伙脸上的表情更苦,真的是任你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个既让皇帝陛下相信唐公的忠心,又能及时把粮草送到宇文述手上的良策来
“就按弘基的建议办!”片刻后,唐公李渊长出了一口气,仿佛豁出身家性命般,决然地说道
“是!”刘弘基大声答应着,转身便欲出门才挪动身体,又被李渊叫住
“且慢,你先回库中领出粮食我将战马征集好后,直接派到你营中小规模向前线补给是我分内之责,不必向皇上请旨运粮队今晚出发,一刻不停”李渊向前几步,靠近刘弘基,低声吩咐
“末将遵命!”刘弘基知道事关重大,拱手向李渊行了个军礼,正色回答
“仲坚所部一团骑兵,行动速度最快,你全带上,头前打探大军消息”李渊上前轻轻拍了拍刘弘基的肩膀,语气听起来无比沉重,“建成和九珑也与你同去,九珑的仗打得过,凡事多听他的建议你们这些后生,没打过什么仗,但现在也没办法了总不能让三十万大军,活活饿死在撤兵途中!去,能救一个算一个,救不得别人,也要让自己平安回来!”
“是,末将遵命!”李建成、钱九珑二人同时答应,不待长孙顺德等人出言反对,从桌案上抓起了军令
“唐公,世子……”长孙顺德张了张口,想建议李渊不要派儿子去冒险,看看对方的脸色,又把剩下的半句话憋回了肚子
李渊的手离开了刘弘基的肩膀,尽力站直身体一瞬间,他脸上的表情从惨然变成了庄重,仿佛在送千军万马出征
“刘洪听令!”李渊站稳身躯,大声喊道
“末将在!”刘弘基肃手,直立
“立刻回库中调粮,战马一到,旋即出发!”李渊把将令交到刘弘基手上,接着,抓起了另一根将令:“李旭听令!”
“卑职在!”李旭前跨半步,肃立
“你带本部兵马,头前为刘弘基探路如有大军消息,立刻派快马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