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带着那桐往外走,袁世凯一边回忆着这段时间收集这那桐是内务府镶黄旗叶赫那拉氏,其家族属八旗中上三旗(即镶黄、正黄、正白旗)中名望最大的一脉,历代都有子孙在内务府任职,现如今掌礼司掌司郎中就是他那位坐在包厢里的亲叔叔。
刘达易虽然进宫不久,对内务府的人了解不多,但是这掌礼司却是必须熟悉的。首先这掌礼司掌宫中礼仪教导,每个新进宫的太监、宫女都要先在掌礼司的“调教”下学会宫廷礼仪。其次,掌礼司掌握着太监们的品级考核,想要往上爬,不通过掌礼司的考核是万万没有可能的。为了能够升迁,掌礼司的各路官员喜好什么,偏爱什么样的人都成为了太监们必须要琢磨的事情。刘达易经过打听与总结得出一个结论:掌司郎中叔侄好戏,而且到了痴迷的程度!
为什么那桐叔侄好戏,这也不难理解。不管是官场还是宫廷,对上位者喜好的琢磨都是一门非常有用,而且非常重要的学问。在宫中走动的大臣,无论军机处还是内务府,不免都要在不同的场合遇到皇帝或者太后。若是能够投其所好的崭露才学,那么定然可以博上位者一笑,或许就是上位者这一时的开心,便能让自己改变命运。当年的和绅,不就是因为对乾隆诗集倒背如流,博得好文的乾隆一时龙颜大悦。才成就了他中国第一大贪官地仕途吗?
如今掌握天下的慈禧好什么?好戏,特别是老生。时梨园界有老生三杰之名,这第一杰便是擅长“腔音”的孙菊仙。因受到慈禧的赞赏,孙菊仙被招入宫中升平署,在宫廷内演戏同时兼任教习达十六年之久,而且还被慈禧封了三品顶戴,从此可看出慈禧这个阶段对京剧的痴迷。既然老佛爷好戏,那下面的人就忙活开了。那桐叔侄二人同为内务府的人,京剧就成了他们的必修科目。与叔叔为了“致用而学”不同,那桐是真地为京剧的魅力所吸引,他一学就深陷其中,据说他对京剧酷爱的程度甚至超过当今的追星族!
关于那桐对京剧的痴迷还有一则轶事。在那桐后来担任了军机大臣,位居决策中枢。被称为“那相”,威势了得;可是,这位那相若遇到京剧演员便忘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甚至对京剧名家不惜低声下气,谄媚讨好。在一次聚会之上,为求听得谭鑫培演一出双生,竟然向被人们称为戏子地京剧演员屈膝下跪!而且每每在遇到精彩的演出之时,那相还常常会情不自禁地站起来朝台上作揖,以示自己的仰慕之情。在刘达易送出的情报中,对那桐除了好戏的记载。还有一段评述:掌司郎中之侄,常与奕劻贝勒行走宫中。对醇亲王府甚是熟悉!可见这那桐在皇族中也是个吃得开的人物。
与那桐叔侄同来的那位贝勒爷,那可是个不得了的人物.因为他姓爱新觉罗——爱新觉罗·奕劻!奕劻是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孙,乃真正的皇族血脉。虽然奕劻从未在官场之上有过什么出色表现,但是他在皇族里算是非常得宠的人,不仅与光绪地生父醇亲王奕譞非常要好,而且很得慈禧的欢心。
谁都知道如今朝中实权掌握在慈禧手中,但是慈禧身份毕竟是个后宫地女人,为了抓牢权力,她还必须有一批“自己人”做帮手——于是皇族内阁应运而生。为了驾驭朝臣、管理天下。慈禧将重权委于她的两大帮手:醇亲王奕譞、恭亲王奕䜣。么人?一个将驭权之术玩地炉火纯青的女人!她决不会毫无保留,而又毫无后招的将权力交给别人。为了限制两个亲王的权力过大。慈禧在两位亲王中间频频制造“事端”,这使得两个亲王互相制约而又互相征伐!
按道理来说,当今陛下乃醇亲王的次子(长子的儿子是后来的宣统皇帝),作为摄政王的奕譞应该地位尊崇、至高无上才对,可他地摄政王当得却有点窝囊。首先,慈禧为了能够长期的垂帘听政,不可能给皇帝一点行使皇权地机会。既然皇帝是醇亲王的儿子,那么他若是重权在握,将来光绪不听话,慈禧还怎能随便更换?其次,既然皇宫内,你儿子是老大,那么为了平衡权力,皇宫外的权力自然要让给恭亲王。因此除了摄政王的称号以及内务府的权力,醇亲王连个有点实权的头衔都没有。反观那个恭亲王奕䜣,,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将军事、外交权力揽入怀中。而且他支持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都是权倾一方的朝廷重臣!一旦有什么外交纠纷或者战事,这些人往往能够迅速的提拔起一批基层官员,这使得恭亲王的外援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声势已经隐隐将那个摄政王压倒……
宫廷向来都是个争权夺势的地方,老佛爷跟前争宠更是家常便饭。在老佛爷刻意而为下,形成分别以恭亲王、醇亲王为首两大政治集团。恭亲王主张学习外国科技以加强中**事实力,外交上亲近列强,主张保持与欧美大国的和平。由于恭亲王对洋务有不一般的热情,因此被清流派所不齿,送绰号“鬼子六”。
醇亲王奕譞的学识和才智都不及恭亲王奕身”之道,为人谨慎谦卑,不因身份显贵而稍露锋芒,这是他父子二人一直维持着现状,在慈禧的淫威之下芶延至今的不二法宝。为了在群臣中树立威信,醇亲王从未明确的表露自己的政治观点,对洋务不支持也不反对,这让清流、洋务两派都拿他没办法。而两派一旦有什么争端,这中立的醇亲王却又是最好的调和之人,所以醇亲王也成了朝廷不可缺少的一号人物。没有实权不能提拔大臣,但是并不代表奕譞没有优势,毕竟他儿子
今皇帝。利用册封贵族的权力,奕譞将满人贵族悉I成为他立足宫廷的一大依靠!不过醇亲王可以忍让、妥协,但是他手下的人毕竟还是希望通过攀附他而得到权势。所以内务府以及支持醇亲王的贵族们却不买恭亲王的面子,常常借机给恭亲王的人小鞋穿。每每两方闹到不可收拾,醇亲王便会站出来,将自己手下批评一通。他这样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做法让慈禧大为满意,因此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通过多方打听和收集,袁世凯得知那桐以及贝勒奕劻被称作摄政王集团的两大臂助,是力主醇亲王夺权的两个强硬派人物。那桐叔侄和奕劻关系非同一般,常常整日混在一起,三人都好戏,但是其中只有那桐是真戏痴,而另两人却是伪戏迷,真财迷。不管是什么迷,只要有好就有求,有求就有弱点,有弱点就可以拿下。袁世凯原来想投其所好,却没有机会,所以他搞出这么大动静,希望能够吸引这几人的注意。其目的一是接通自己的天地线,二来可以让刘达易有个往内廷发展的机会。虽然刘达易可以在宫中道听途说些消息,毕竟不如这贝勒爷的消息来源可靠。而且看如今的趋势,这恭亲王势力扩张过于迅速,老佛爷已经开始警惕与不满。不久前,一批恭亲王支持的大臣纷纷落马,被慈禧打入冷宫。这样动荡地局势下。若能够得到贝勒爷的指点,定能找到合适的机会!
袁世凯之所以如此严格的控制戏贴的数量,并不是他小气,否则就不会开放一半观众席。他这样做,是想通过炒做,让戏贴的身价直线上升。贵重的东西不管如何辗转,最终都会变成权力更大、地位更高的人所获得,而且刘达易等人在送帖地时候。还都刻意的往目标人群那里去送。象刘达易送帖之时,就是亲手送到了内务府掌礼司,一个与那桐关系好的官员手里,而且一送就是五张。相信以那官员的聪明,他不会不知道这是一个巴结讨好上司的好机会。
在袁世凯发放戏贴的时候,他曾经在不同人手中发出地戏贴都做了不同的记号。比如通过刘达易发出的。就基本是内务府和宫内的人。一旦有人持这样的帖子来看戏,必定安排到包间之内,而后由专人化妆成下人进去送水,确定身份。而且即便目标一个没来,大不了袁世凯让下人直接到府中送去便是,那样攀附的目的不过有些明显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