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副连长的要求后,连部炮阵地中仅存的一门45mm加农炮和2门50迫击炮立即调整了攻击的方向坐标,向阵地左翼的德军纵向战壕连续炮轰。
用小口径炮打击临时战壕,主要以阻挠为目的,真正所能起到的杀伤及破坏是有限的。这是因为小口径炮火的威力不够,除非是直接把炮弹打到临时战壕里面去,否则其效果就不会太大。毕竟苏军的炮并不多,经过一段时间的战斗消耗后,弹药的数量也有些不足。最后还是由伊万上士亲自用45mm加农炮打了两个比较准确的直瞄,才暂时竭止住了德军纵向战壕的作业。
双方对持下战斗进行了大半个小时,战况逐渐稳定了下来,德军的临时战壕也基本开挖完成,双方射击的火力开始有所减弱,不再像刚开始时那样消耗弹药,无论是苏军还是德军,都必须考虑到自己的携弹量。步枪对射逐渐取代了机枪对射,你一枪我一枪互相比起了枪法来,不过这可不是奥运会而是在战场上,靶子都是对面的敌人活体。
在度过了进入阵地的短暂适应期后,波波夫拿着步枪,不时地在两个射击点之间来会走动,观察敌人的情况,碰上利于射击的机会就射上一两枪。这可是阵地防守,而不是定点狙击,堑壕中苏军的人数并不太足够,除了机枪位及个别重要的位置的人员不动外,部分像波波夫这样手上握着一把步枪的苏军士兵,不得不在多个位置上来回守望。
敌我双方在两百米左右的距离上对持,这对于有堑壕工事作为防御掩体的苏军是有利的,对于仅靠临时战壕掩护的德军相对不利。堑壕工事露出地貌的一小部分有带射击孔的护墙射击起来比较安全方便,而临时战壕需要射击的时候要冒险把头伸出战壕外。
工事的重要性往往就体现在这么一点点的区别之上,波波夫就是很好地利用了工事上的这点优势,向远处的敌人暗算射击一下。200米的距离上,没有光学瞄准镜,射击起来还是比较吃力的,但以波波夫的射击水平,还是能够大概打三枪就能中一枪。射那些趴在地里挖掩体的德军工兵当然不易得手,但对于那些架着机枪在战壕里冒头出来射击的德军士兵,却成了波波夫眼中搜索的价值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