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所制度虽然衰败了,但在京师,卫所制度反而进一步加强了。京师京营又称三大营,包括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五军营分为中军,左、右掖和左、右哨。军士除来自京师卫军外,又调中都留守司及山东、河南、大宁三都司卫所马步官军轮番到京师宿卫和操练,称为班军。隶属五军营的还有掌随驾马队官军的十二营,掌操练上直叉刀手及京卫步队官军的围子手营,以及幼官舍人殚忠、效义诸营。三千营由三千骑兵组成,分五司,分掌皇帝的旗、舆服、兵仗金鼓、御用宝物等。神机营,因用兵交址(今越南),得火器法,立营肄习而名,其下亦分中军,左、右掖,左、右哨。中军分设四司,掖、哨各分设三司,掌铳、炮等项火器。隶属该营的还有五千营,掌操演火器及随驾护卫马队官军。三大营各设提督内臣、武臣、掌号头官统领。各军、各司分设坐营官、把总、坐司官、监枪内臣、把司、把牌不一。洪熙时(1425年),命武臣一人总理三大营营政。平时,五军营练习营阵,三千营练习巡哨,神机营练习火器。当皇帝亲征时,三大营环守于皇帝大营,一般是神机营居外,骑兵居中,步兵居内。三大营初建时,颇有战斗力。土木之变中主力损耗殆尽。景泰时,兵部尚书于谦对京营编制进行改革,于三大营中选精锐十万。分十营团练,以备紧急调用,称十团营。十团营由总兵官一人统领,监以内臣、兵部尚书或都御史一人为提督。各营分设都督,号头官、都指挥、把总、领队、营队等官。京营规制至此一变。天顺初,罢十团营。成化初,复十团营旧制,二年(1466年)又罢,三年复置,且增为十二团营,其名为奋、耀、练、显四武营,敢、果、效、鼓四勇营,立、伸、扬、振四威营。十二团营由十二侯分掌,佐以都指挥,监以内臣。各团营又分五军、三千、神机三营。时人称为“选锋”。正德初,十二团营仅选出六万零五百锐卒。于是调边军数万人入卫京师,名之“外四家”。又立东西两官厅,东官厅操练正德初所选官军,西官厅选团营及勇士、四卫军操练。从此,两官厅称“选锋”,而十二团营被称为“老家”。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罢团营和两官厅,恢复永乐时三大营旧制,不同的是三千营改名神枢营,其三营司哨掖等名及诸内臣俱裁革,而以大将一员统帅,称总督京营戎政;以文臣一员辅佐,称协理京营戎政。其下设副参等官。凡团营两官厅之兵,悉归五军营;而宝纛令旗等项则仍隶神枢营,这个戎政所就在灯市边上。明后期,三大营增设监视内臣,营务尽领于中官,这个中官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太监了。具体来说,京营十二团营一般都是由二十四监中的御马监负责提调,这也是为什么司礼监往下跟着就是御马监的原因。
到了天启年间,天启帝曾经巡视过京营,发现这里的弊政丛生,不光是将领吃空额的现象严重。许多在营的兵丁也多事不习武事,每月以领取禄米为能事,平日就爱在这四九城瞎逛滋事,一旦事情搞大了他们又摇身一变成了兵丁。这也是北京城权贵共知的秘密,天启帝想改革却又怕引发乱子,所以他换了个思路,直接在宫里搞起了内操。反正宫里没差事的宦官多,好生训练一下比京营的护军要可靠些。这也成为天启皇帝遭东林党诟病的地方,不过张振岳在这个问题上是赞成天启帝的。因为十八年后,李自成打进北京的时候,号称三十万之巨的京营兵马居然一炮未放,直接开城投降!而李自成入京最激烈的抵抗居然来自于被文官清流视如仇寇的太监内操军,数千内操太监全部战死,无一降贼,单就气节而言,文官弗如!
张振岳等人一阵小跑跑到了京营护军耀武营所在,这里的情况也是惨不忍睹,不过和大街上不同,这里的官兵虽然也光了膀子,可原本空旷的校场上现在却是堆满了各种衣服,营中的官兵显然也不知道是怎么了,全部看着衣服发傻。
“速速开门,我是边军参将,现在大街上全是伤员死者,需要贵军援手。”张振岳举着自己的腰牌大声喊道。
那守卫营门的士兵也不知道是怎么了,也许是被这参将的名头吓到了,也不仔细查验,就把营门给打开了。
张振岳进了营门自然也就没什么客气可言,他站在点将台上扯着嗓子高声喊道“全营官兵都有,立刻集队,随我上街救灾。”
那些军士看着几个和自己一样光着膀子的人居然举着腰牌来征召自己这些人,也没多想就哗啦啦的朝着点将台靠拢,没了衣服没关系,个个都是从房里找个单褂子,然后把锁子甲朝身上一靠就完事了。最让张振岳满意的是,这些兵士居然临了都没忘记随手把武器带上,看得出是平日是好生练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