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5200看书网 > 大明福王 > 第二百八十三章 再遇难题

第二百八十三章 再遇难题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张天琳的估计还是错了,在崇祯六年花出去的四万万两白银里朝廷只收回了不到两成。这当然不是朱由骢和崇祯没办法把银子给收回来,而是不能收也不敢收。否则别说是这俩祸害了,即便是在朝堂之上随便拧一个奸佞出来,那也有上万种方法让百姓们把好不容易才揣到兜里的银子给掏出来,然后还得感恩戴德地感谢朝廷为他们做了大好事。

大明百姓受的苦已经太多,用家徒四壁都不足以形容他们贫困程度。虽然这些年大明因为出了朱由骢这个妖孽让百姓们不至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这也仅仅是解决了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仅凭百姓们住的地方大都还是穷阎漏屋来看,大明朝廷想要做到真正的藏富于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

但这留在民间,让百姓们用辛勤的汗水换走的银子也不是白给的。朝中奸佞们也不是让百姓把这么大笔银子藏在家里,而是要想办法让他们用来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

只不过这事的难度比较大,以至于朝中奸佞忙得连按照传统过了腊月朝廷就得开始准备的元旦朝会,都已经顾不上了。虽然这个场面极其壮观的大朝会也就是让皇帝出来给文武百官和番邦使臣给看看,证明他还活蹦乱跳地没灾没病,可实在没人能抽出空来,最后还是一直在昭狱里帮忙折腾人犯的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接过了这个倒霉差使。

主持吏部的顾锡畴很犯愁,既然短时间内帝国学院那边没有能力培养出足够的人才去替换旧的官僚系统。这个倔老头也只能把目光放在了组建新的监察机构,为官员们头顶再悬上一把利剑。

但无论是从白莲秘探中抽调人手,还是在各地选拔那些藉藉无名的酷吏,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才能上岗。可吏部现在所有的官员都是一个人在顶三个用,哪还能抽调得出足够的教员来啊?而且这个庞大的监督机构需要的花费也不少,他原本没这一项的预算都还是经过了一番jilie的争吵才要来七成,现在的缺口可是更大了。

新任工部尚书王徵也很头疼。好不容易把各地的工厂都建了起来,可这新的麻烦事也在不断涌现。每到一地,总会有人在他耳边念叨朝廷无息贷款买来的机器是好使,原本那些从小作坊里走出来的工人们经过一个多月的培训后也基本都能胜任现在的工作。

但如果不是朝廷说了头几个月是属于试生产阶段,主要是做点偷工减料的产品去糊弄那些西方盟友,原本打算用上大半年的原材料别说象现在这样硬撑一个月,就算是二十天都得悠着点来。这要是真等人招齐了,大家伙的手艺都练好了,那不得做上十天休息半年?而这些铁疙瘩的脾气也不那么好,时不时地还喜欢耍点小性子。可他们会使不会修啊。每次机器出了毛病都还得等上好几天。

一番权衡之下,这两位尚书都决定先把简单的事办了,当初建立帝国学院的时候他们可没少出力,现在也该是教育部投桃报李,帮他们解决人才问题的时候了。至于那银子和原材料么,等忙完这头,再厚着脸皮去找户部呗。

要说那孔衍植最近的日子过得可真不错,大大小小的学院都已经建成,皇帝又顶住各方压力优先满足他的需求。足额拨付了崇祯七年所需的全民免费教育资金。在了解到同僚的困难后,衍圣公二话没说,立马就答应出手相助。

顾老倔要教员这事他不能办,无论是教员还是学子他都舍不得给。但帝国学院这么大。现在才招了不到一成的学子,只要吏部能把人给带过来,那腾两间空房给他们搞个短期培训班也是可以的。说不定到时候还能又发现几个好苗子,还可以顺手牵羊。

王徵这假道士的难题也好解决。不就是要技术工人么?学院这边暂时没有符合要求的人,但人家研究院不是借出了百余人的售后服务队吗?干脆就趁这一年的时间,把范贼遗书上所言的技术学院给办起来。受人以鱼不如受人于渔么。去各地的官学选拔一批满腹经纶又不那么死脑筋的来边学习边实践,以后民用机器的日常维修保养就不用看别人的脸色了。

只不过,孔衍植最后提出了一个小要求。这两件事都不在他的预算范围之内,所以要帝国学院帮忙培养人才不难,但得给钱!要知道现在大明可是有审计衙门的,要是他敢挪用一两教育专项资金的话,那不用通过刑部判决也不用进昭狱屈打成招,而是只要证据确凿就会被直接拖出去凌迟。

好吧,既然大家都缺钱花,那就一起找户部去,然后再回来讨论怎么分脏。可等他们看见朱之瑜那张苦瓜脸的时候才发觉,好象又找错了地方。

户部的破事比他们还严重,朝廷已经在北方施行了多年的土地政策虽然好,可漏洞却不少。从长期来看,这种不完善的土地国有化政策危害很大,甚至可能形成无法控制的土地兼并新模式。时间一长就会因为严重的社会分配不公,把那些已经完全与土地脱钩,却掌握了先进知识的民众逼到造反的老路上去。那时候再想解决这个问题,可就不象朱由骢平定陕西叛乱那样简单了。但这个问题却不是用现在就能用银子去解决的,更不是他一个户部所能考虑得周全的事,还必须让其它各部门参合进来,帮忙出点子拿主意才行。

而短期内的危害也不小,近乎于无的地租将百姓们牢牢拴在了土地上,让他们没有太大的激情参与到即将开始的工业革命中去。

为了在不影响民生的前提下让大明子民从田地里走出来,朱之瑜出了个损招,他一面高价在管控最严格的辽东地区收购粮食,以保护那些刚开始半机械化作业的大地主们种田的积极性,一面准备在原本的粮食产地中原和江南搞低价倾销。原本一两银子一石的粮食,经过这么一捣,官府的售价却低到了两钱。如此巨大的差价不但很快就能彻底摧毁大明境内那种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也让国库的银子跟流水似的往外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