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九日,土耳其灭亡。这个曾经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终于走到了尽头。
尽管偶尔还有零落的枪炮声响起,神盟也再未受到有组织的抵抗,两百万阿拉伯军队开始维持治安、清剿剩余的反抗分子,并开始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搭建简易桥梁,重新将欧洲和亚洲联系在一起。
梵蒂冈教廷也于当天发表声明,宣称上帝的圣光将止步于海峡西岸的欧洲部分,“绝不冒犯伊思兰真主的领地”,而与此同时,教皇帕特里克首先宣布,天主教将与伊思兰教时代交好,永不为敌。
阿拉伯神盟立即做出了回应,阿迦德在稍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高度赞扬了教廷。
“帕特里克教皇学识渊博、胸襟宽广,是无可替代的上帝代言人!”阿迦德毫不吝啬对帕特里克的溢美之词,最后说道:
“能与教皇成为永远的朋友,是我的荣幸;伊思兰能和天主教世代友好,是世界安宁的喜讯;上帝从此与真主和平共处,是所有信徒期盼得到的最大福音!”
当日,为了表达对神盟的诚意,帕特里克教皇亲自呼吁“与前土耳其国土接壤的希腊等国开放边境,提供物资,以帮助我们的朋友渡过暂时的难关,让上帝的圣光永远照耀欧洲”。
这实际上是在帮这神盟维持在土耳其欧洲部分的秩序。毕竟要搭起一座横跨海峡的大桥——哪怕是简易桥梁,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在神盟军队跨过海峡抵达欧洲之前,还需要维持住前土耳其地区的社会安全。
而教廷的号召,无疑就是一大助力。
阿迦德立刻表示了感谢,却并没有利用这份人情。
“如果需要,神盟战略部队有足够的能力,将部队投送到地球任何一个角落。”阿迦德在记者招待会上如是说:
“因为伊思兰的教义,更因为真主神谕,神盟武装将永不离开真主的领地!也就是说,除了护卫神盟领土,我们承诺,永不威胁邻国,永远不会进行侵略——不论是实际战争还是宗教教义!”
“神盟为和平而来,绝不会对世界和平造成任何危害!”
就在阿迦德宣言的半个小时后,第一批神盟空降部队,站在了欧洲大陆上。
当第一位阿拉伯士兵的军靴踩在实地上时,夜空中原本殷红如血的圆月,立刻恢复了美丽而神秘的紫色光彩。
代表战斗的红月,重新成为了代表伊思兰奋起的紫月!
战争,一去不返。
全世界都在竞相报道中东月色的变化,纷纷以“神迹”来形容这件事情。而在木斯林们眼中,这无疑是真主对信徒的认可、奖赏和鼓励。
第二天,更多的阿拉伯国家发表声明,希望能加入神盟,沐浴真主的光辉。
非洲西北角的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中部的苏丹和南苏丹,西部的毛里塔尼亚,东部的吉布提、索马里和科摩罗,所有的阿拉伯国家都在二十号这天,几乎同时提出了加入神盟的请求。
当神盟在与美国、与北约、甚至是与整个“自由世界”作战时,这些国家采取了观望态度,仅仅表示了对木斯林兄弟的同情。而且在经济上,它们也不是产油国,生活并不富裕。神盟如果接纳这些国家,就必将对影响到整个神盟的发展和生活水平。
阿迦德对此没有立即做出回应,只是重申了神盟的目标,也是神盟存在的意义:
“真主曾经谕示,木斯林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争、没有疾病、没有冷漠的世界里,真主将它命名为‘神之国度’。”
阿迦德一脸的肃穆,满怀憧憬的娓娓道来:
“在‘神之国度’里,人们相亲相爱、相互护持、关爱他人,用自己的真心,去换来整个世界的友爱。”
“在‘神之国度’里,所有人都能在真主的庇佑下,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去建设一座充满幸福、安宁的美丽神园!”
“每一名虔诚的木斯林,都有进入神园的权利;而所有的木斯林,也都负有建设神园、向真主效忠祈福的义务!”
“所以,真主是否愿意接收这些新领地,神之国度是否愿意收受他们成为新的子民,一切,都将由神灵亲自裁决。”
阿迦德起身,带着所有现场的教徒,对着天上美丽的紫月,开始做起了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