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他们的政府都各自达到了目的,法国确保了奥地利军事力量没有渗透到地中海,英国和奥地利成功将铁路修通,间接的让奥地利在这一带拥有了更强的影响力。
但三国的民众都不接受,英国还好一些,他们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主要矛盾转移了。国家的主要阶层成了工人阶层,工人阶层早期都是反战的,他们关注于改善工业环境,已经出现了大量工人的组织,罢工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法国和奥地利却正处于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的阶段,工业革命中产生的新矛盾,新问题,他们都还没有解决,这时候民族情绪被鼓舞起来,等于是添足了燃料,只差一把火了。
这把火率先在法国烧了起来。
大革命之后的法国,始终是欧洲各种矛盾最为激烈的地方,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民族意识、国家意识都十分强烈,而革命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家习惯了用暴力解决问题,认为革命是崇高的,是光荣的。
当英法宣布和解的消息传来,法国人不高兴了,奥地利竟然还要修铁路,他们怎么能?他们怎么敢?
先是一群城市居民和学生开始游示行威,他们一开始打着反对奥地利修铁路,接着反对法国政府懦弱,最后矛头直接指向了法国政府,指向了法国政府首脑基佐。
基佐在法国的名声很差,他父亲当年在法国大革命中被推上了断头台,但那属于内斗,他父亲当年也是革命党人,是被作为联邦分子推上断头台的,是一个律师,而不是旧权贵。
基佐从小颠沛流离,随着母亲流亡瑞士,但作为中产阶层,他还是接受了较好的教育,本人也极为用功,对历史研究很有功底,后来大革命之后,他被巴黎大学聘为教授,显然这是一个学者派官僚。
这种人富于理想主义,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而且坚信不移。拿破仑建立自己的帝国,在法国威望如日中天,基佐在那时候就敢批评拿破仑,他认为拿破仑专制,他不反对君主制,但他推崇代议制,希望能在法国实现君主立宪制。所以当路易十八复辟之后,他迅速进入了政坛,得到重用。
他继续发表文章,诸如《论代议制政府和法国的现状》等,一直努力推动法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围绕他开始形成了一个所谓的空谈派政治集团,这是一个半保守主义和半自由主义的团体,说白了就是中间派,讲的中庸之道,用的平衡手段。其实任何稳定的国家,都是这种中间派执政,不温不火,却也能平衡各方利益,不激进,不保守。可在不稳定状态下,这种人物却是两面不讨好,革命派认为他们软弱,保守派认为他们偏激。
所以基佐的政治主张一直得不到推广,一度回到学校,又被解职。路易十八死后,更保守的查理十世上台,他是保皇派,大力清算自由派,基佐也被划入了里边,结果基佐在国会中以议员身份,跟其他势力一起,发动了七月革命,推翻了查理十世,路易菲利普上台,建立了奥尔良王朝。
路易菲利普时代,基佐才真正得到了重用,先后出任内政大臣和教育大臣,成为内阁成员,他还是颇有建树的。比如颁布初等教育法,规定世俗的初等教育应当是全体公民所容易接受的,在每个市镇都办一所公共的初级学校,每个省办一所教师培训学校。该法对促进初等教育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但作为中间派,基佐坚持把小学教员置于世俗和宗教名流的严密监视之下。这显然是一种平衡之道,即满足了掌握教育的传统教会势力,又能促进教育。
1840年,法国政坛动荡,基佐被保护他的国王派到英国当大使,这年秋天,梯也尔内阁倒台,基佐被从伦敦召回组阁,。名义上是外交大臣,苏尔特元帅名义上是内阁首相。可实际上,基佐是事实上的政府首脑。
历史上,基佐一直到1848年革命,都一直掌握着法国内阁权力。一个人能这么长时间的执政,还是在动荡的法国,本就说明他更能平衡各方利益,维护政权的稳定,这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但不是一个革命家。
而且他平衡各方利益的手段,确实让他遭受了越来越多的责难,他过于向保守派妥协,同时大力扶持大金融集团,这本不是什么错误,金融业发展了,其他产业才能更好的发展,后世经济危机期间,哪个国家不是先救大银行?基佐还将大量政府合同交给一些大贵族资本经营,让他们获得巨额财富。这可能只是一个政治手段,用经济利益收买贵族的政治权力,让自己的执政更加稳定。
在工业革命初期,工业高速发展,工人生活窘怕,农民赋税沉重的情况下,这就被看作是革反命行为。
底层民众,农民和工人,都对基佐不满意。加上政敌始终抹黑,试图推翻他。于是因为一次危机,而引发了一场暴力骚乱。
巴黎的市民和学生冲击基佐的府邸,高喊着打到基佐。组织推动这一切的其他政治派别,他们的目的其实只是给政府施压,要求政府改革选举制度,让他们代表的阶层获得更多权力。
国王答应了这些政治派别进行议会改革,罢免基佐的职位,建立新的内阁,但他们推动起来的暴乱很快就失控了。这些政治团体发现,他们已经控制不住群情汹涌的民众,他们砸毁了基佐的宅邸,抢劫面包房和银行,高呼着革命的口号。
革命从巴黎迅速扩散,全国各地不断发生饥民暴动,各城市工人也纷纷工罢游示行威,并同军警发生冲突。
历史上的1848年革命,提前三年爆发了!
同历史上一样,当法国爆发了革命之后,迅速席卷了整个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