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人同样不想学习装甲骑兵战术,但却是基于苏联规模世界第二的强大工业生产能力与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他们认为在年产一万辆乃至更多坦克的强大产能支持下,装甲战术如果设计得过于精细,反而会增大指挥与配合的难度,与之相比,“简单的战术+恐怖的数量”更加符合苏联的建军思想
与重视装甲战术的德苏两国相比,美英法意四国的重视程度明显差了很多,研究了一年多都没得出明确的结论,那时二战都已经开打了。而相对来说,工业基础不足、战场也都是基建极差的烂地的日军倒是最适合学习装甲骑兵战术的,而日本的决策层也很快就发现了这一点,但是日本此时原有的一千多辆战车已经几乎损失殆尽,虽然因为和海军方面当初达成的秘密协议,国内战车的产能远远超过历史同期,但要想再生产出足够的数量并形成战斗力依然需要一段时间,尤其鬼子还因为之前战斗中的不佳表现而对坦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一来等到新型战车投产后,生产线必然还得重新调整,于是就更慢了,而已经转入全面反攻的中**民却是绝不会给他们这个时间的
装甲骑兵战术的各种问题连外国人都到了,马仲英自己当然也不会意识不到,当初他提出这一战术的时候就对胡卫东说过这种战术也就在一段时期内作用较大,只要中国完成工业化(注)、甚至只是初步的工业化(第二产业的总产值超过第一产业总产值倍以上)。这种战术就差不多该淘汰了。
不过,对于中国工业化之后需要采用的装甲新战术。马仲英与那些外国同行却有着不同的意见,比起被称为“陆战之王”的坦克,自行火炮与搭载步兵跟随坦克作战的装甲输送车(其实也就是机械化步兵)受到了他的特别重视。前者是考虑到中国的空军发展再快,要想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也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即使发展起来了也肯定是战斗机优先,轰炸机、攻击机等对地攻击的机型要想赶上先进国家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因此发扬自胡卫东开始的“大炮兵主义”传统很有必要,此外大口径重炮也只有制造成自行火炮后才能解决在恶劣路况下的机动性难题;而对机械化步兵的高度重视。则主要是为了发挥中国步兵天下第一的传统优势,同时也可以作为快速反应部队用来应付未来可能的小规模军事冲突乃至局部战争。
此外,无论是自行火炮还是装甲输送车,都比同档次的坦克要便宜得多,尤其是装甲输送车,一般来说还不到坦克造价的三分之一,这对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可能成为发达国家(注2)的中国来说。无疑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事实上即使是马仲英的装甲部队建设方案对于眼下的中国来说依然有些过于超前了
虽然因为胡卫东这几年来的努力,中国的工业与科技基础相比历史同期强了不是一点半点,而且也从外界获得了甚至超过历史上新中国建国初期苏联援助的大量设备技术乃至于人才,但中国的基础还是毕竟太过薄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