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就这样被孙大人自以为是地遮掩过去了。
水彦寻因为要与他们一起救灾,所以还不能回去,但是怕探春担心,所以虽然知道自有孙大人的奏折呈递给皇上,还是另写了一封信拜托他叫人送到南安王府。
前前后后,自没有水彦寻的消息算起,到再次接到水彦寻的消息,已经小半年过去,再次接到他的消息,探春喜不自禁,拿着那薄薄的两页纸,翻来覆去看了好多遍,抱着已经半岁,却还没有名字的小儿子笑道:“你终于有名字了,你父王来信了,他说你就叫水凌熙哦,都等急了吧,我们终于有名字啦。”之前因为一直接不到水彦寻的回信,探春也始终不肯给他起名字,就连小名也没有起,就是一定要等到水彦寻回信,可以说已经成了某种执念了,如今虽说他暂时还不能回来,但是想着他已经平安了,探春就高兴地不得了,正好朝廷也接到了奏折,知道水彦寻他们得救了,所以惜春和迎春专门来看望自己。
这次见到的探春跟以往完全不同,大部分时间都在傻笑,说着说着,她思绪已经飘远了,搞得惜春和迎春苦笑不得,不过想到之前她那么担心,如今终于可以松口气了,惜春和迎春也就能理解了。
还好探春虽然傻乐,却也还没有忘记,还有数不清的人正被困在冰雪之中,即便是冰雪融化,也没有粮食可以支撑,地方和户部又有那些花头,所以特地叫李升昌再去扬州,杭州等地再跑一趟,想办法尽可能多的筹措粮食,另外早就写了书信给潘望舒和林子清,叫他们帮忙照看,联系联系当地的大户,看能不能将粮食卖给李升昌,回信是一早收到了的,他们以为探春是为水彦寻,所以答应虽然各地都是不给够数,自己为了避免麻烦,也只能按一定的比例给,但是不必担心,他们会暗地联系当地大户,将粮食集中卖给探春。
探春这件事做的早,李升昌去的时候林子清和潘望舒家中都已经收集好了粮食,只等他过去查看了结账了,所以虽然他们知道是东北赈灾,免不了要抬高价钱,但是看在林子清和潘望舒的面子上,倒也没有狮子大开口。
粮食运回来之后,因探春并没有粮铺,所以特地叫李升昌联系了一个大的粮铺,说自己刚从南边收了些粮食来,想借他的名头,将这些粮食卖给朝廷,到时候分给他一千两的银子,谁想那人以为李升昌是要趁机发国难财,以为他要大赚一笔,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肯答应,一定要跟他按比例分成,李升昌哭笑不得,无奈只好答应差价分他一成才算是成了。
果然户部无论怎么催都交不够足够的粮食,还有几万百姓等着粮食救命,虽然国库也不富裕,上报了皇上,还是决定从国库出钱买粮,周边的都已经买遍了,这已经算是第二次买粮了,也派了商人代表去南边买粮,这个时候探春示意李升昌将收来的粮食九成都拿出来卖给户部,另一成是留给水彦寻的军队的,他将来回来,不管是户部还是京中都没有余粮,那几万人的口粮总要解决,探春不想叫他那个时候为难,所以有些自私地留了一成。
卖的时候李升昌的意思是户部拿着那些钱,就算咱们要的少,他们也不会拿去买更多的粮,最后咱们替他们剩下的银子只会进了他们自己的口袋,所以索性赚他们一笔,拿着这笔钱就是再去买更多的粮食都比白白便宜了他们要好。
探春又岂是不知道李升昌所说的这些呢,只是水彦寻和自己毕竟不是单纯的商人,若是将来被人家发现自己在这个时候倒买粮食,若是价格低了,谁也说不出什么来,但若是价格高一点,将来你说什么,人家都不会信的,你说的倒是好听,谁会相信你这样无私,何况其中牵扯到户部的丑闻,更是掰扯不清楚,探春宁愿自己多吃点亏,拿更多的银子出来买粮,也不愿留下这个隐患,所以最终是以比收购价还低一钱的价格卖给户部的,总共下来,探春要搭进去大概一万两银子。
那位挂名的粮铺掌柜一看李升昌这样的玩法,瞬间感觉自己被耍了,当初说要差价的一成,这样算起来,自己还要搭进去近一千两,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还好的是李升昌没有真的跟他计较,该给的一千两还是一分不少的送到了他手里,他只是不明白,他一个商人,来回折腾,还把东西以低于收购价卖出去,到底是为了什么。
李升昌有些无奈地笑道:“莫掌柜就当我是心怀社稷,救国救民吧。”不然他还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来解释王妃这一系列的操作。
只是可惜了那几万的银子都白白进了户部那帮人的口袋,这让他很是不平。
有探春这个大手笔,再加上陆陆续续买来的几万担粮食,赈灾的粮食总算有了着落,皇上多日以来的表情总算好看一些了。